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检测小知识 /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案例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案例
时间:2025.09.10
作者:中国中钢检验检测安徽分公司
阅读:0
手机扫码查看
摘要: 在风力发电工程中,风机基础作为承载整个风机机组的核心结构,其沉降情况直接影响着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或过量沉降,可能导致风机塔身倾斜、零部件磨损加剧,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开展科学规范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作至关重要。而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作为行业内的重要标准,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技术指导,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点的科学设置 观测点是获取沉降数据的直接载体,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观测数据能否全面反映风机基础的沉降特征。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观测点的布设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能全面反映风机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结合风机基础的结构形式、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位置;其次,对于风机基础这类重要结构,观测点数量不能过少,通常沿基础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布设,且点数不少于 4 个,这样可以有效监测基础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另外,观测点的埋设需牢固可靠,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同时做好防腐处理,保证在长期观测过程中不被损坏,且能稳定传递沉降信息;最后,观测点...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案例

(图: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案例)

在风力发电工程中,风机基础作为承载整个风机机组的核心结构,其沉降情况直接影响着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或过量沉降,可能导致风机塔身倾斜、零部件磨损加剧,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开展科学规范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作至关重要。而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作为行业内的重要标准,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技术指导,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点的科学设置

观测点是获取沉降数据的直接载体,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观测数据能否全面反映风机基础的沉降特征。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观测点的布设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能全面反映风机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结合风机基础的结构形式、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位置;其次,对于风机基础这类重要结构,观测点数量不能过少,通常沿基础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布设,且点数不少于 4 个,这样可以有效监测基础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另外,观测点的埋设需牢固可靠,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同时做好防腐处理,保证在长期观测过程中不被损坏,且能稳定传递沉降信息;最后,观测点应避开障碍物,方便观测人员进行操作。

 

合理设置的观测点,就像分布在风机基础上的 “监测哨”,能够精准捕捉基础各部位的沉降变化,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全面、有效的原始数据。

 

风机沉降 (2)

 


观测频率的合理确定

风机基础的沉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沉降速率和规律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观测频率,才能及时掌握沉降动态。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对观测频率做出了明确规定。在风机基础施工及设备安装阶段,这是荷载变化较为集中的时期,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回填土、风机设备安装等增加较大荷载前后,都必须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掌握荷载变化对基础沉降的影响;当基础周围出现大量积水、进行挖方、降水作业以及遭遇暴雨等可能影响基础稳定性的情况后,也应及时进行观测。

 

进入风机运行阶段,观测频率可根据基础沉降情况进行调整。若基础沉降较为稳定,可适当降低观测频率;但当发现基础存在不均匀沉降迹象时,需立即增加观测次数,密切跟踪沉降变化趋势。一般来说,从施工开始到基础沉降稳定前,观测工作需持续进行。判断风机基础沉降是否稳定,通常以沉降速率为标准,当某台风机的沉降速率小于 0.02mm/d 时,可认为该风机基础沉降已稳定,但总观测时间不应少于 12 个月,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例如,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土性质不稳定的区域,风机基础沉降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较为复杂,此时应适当加密观测频率;而在地质条件良好、地基稳定的区域,可按照规范的一般要求执行,但仍需时刻关注风机的运行状态和周边环境变化,如遇极端天气、地震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增加临时观测。

 


观测精度的严格把控

风机基础的沉降量通常较小,细微的沉降变化可能就预示着潜在的风险,因此观测精度是沉降观测工作的核心要求,必须严格把控。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对变形观测的精度等级进行了明确划分,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观测要求和技术指标。对于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由于其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一般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有着严格的限差规定,所使用的测量仪器也有明确标准,如采用铟瓦水准标尺配合 S1/S05 级水准仪,其测量精度可达 ±2mm/km。

 

在观测过程中,每一个测站的测量成果都必须符合限差要求,否则需重新测量。同时,要对测量仪器进行定期校验和维护,确保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减少仪器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观测人员也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观测误差。只有将观测精度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为判断风机基础的稳定性提供可靠依据。

 

风机沉降 (3)

 

中钢国检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案例分享

以下是某 800MW 风电项目一标段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实际案例,该案例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取得了良好的观测效果。

 

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高程起算依据,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在该项目中,基准点在施工期已由施工单位埋设完成,为后续的沉降观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高程基准。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在施工期已经安装完成,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位于风机基础底座四周与基础底座轴线相交位置布设,每台风机布设观测点四个。这种布设方式能够全面监测风机基础各部位的沉降情况,满足观测需求。

 

沉降观测方法及要求

本次观测针对该 800MW 风电项目一标段的风机基础沉降,风塔采用独立高程系统,以基准点 A 为高程起算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在观测时,风机基础的观测点与相应风塔的基准点构成水准闭合环线,这种观测路线形式能够有效消除测量误差,提高观测精度。

 

观测精度严格参考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对变形观测等级划分的规定,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站测量成果均符合限差要求。在每次进行观测前,观测人员都会对基准点及风机基础的观测点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无损坏、松动现象,满足沉降观测要求,从而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评估该项目风机基础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风机沉降 (4)

 

结语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看似只是一系列的数据测量与记录,实则是风力发电工程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 “防线”。从观测点的科学布设,到观测频率的精准把控,再到观测精度的严格坚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工程安全的极致追求。某 800MW 风电项目的案例,正是这种严谨态度的生动体现,它不仅验证了规范标准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在风力发电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只有始终将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作落到实处,以精准的数据为支撑,才能为每一台风机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推动整个行业在安全、稳定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为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动力。

如何解除铁路岩土的这个“隐形威胁”?
在铁路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岩土作为路基的核心承载介质,其性能直接关系着线路的稳定性与列车运行安全。而岩土中潜藏的中溶盐,虽无明显外在表现,却会在环境变化中缓慢作用,对铁路工程造成持续威胁。准确把控中溶盐含量,是铁路工程从勘察到施工全程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而这一切都需以专业规程为指导,确保检测工作科
2025.09.12
铁路沿线土质、水质腐蚀性检测详解
在铁路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长期暴露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环境土与环境水中的各类侵蚀性介质会对其产生持续作用,是导致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结构酥松的核心诱因,严重威胁铁路运输的安全与稳定。在铁路工程从勘察设计到运维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对所处环境因素系统检测可实现对侵蚀风险的精准把控,是结构安
2025.09.11

安徽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中钢检验检测安徽分公司为你推荐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案例。更多新更新的动态信息尽在安徽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中钢检验检测安徽分公司官网,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小知识检测小知识 其它信息或浏览新闻媒体。

金牌项目
锂电池回收再生黑粉,即将废旧锂电池经过放电、拆解、热解、破碎和分选等工序处理后得到的以锂、镍、钴等一种或多种有价成分构成的粉料,其成分和性能的准确检测对于评估回收工艺的有效性、保证再生产品的质量以及推动锂电池回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金牌项目
高温拉伸试验是在室温以上的高温下进行的拉伸试验。
金牌项目
测量金属材料的蠕变性能和持久性能,同时亦可做氢脆、松弛试验。该测试广泛应用于冶金、航空航天、车辆制造、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高等院校等领域。
2025.09.16
2025年9月13日,北方工业大学张立峰校长带领校领导及相关院系负责人一行九人莅临中钢国检参观交流。此次来访旨在深化校企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为双方未来协同发展搭建更坚实的桥梁。 交流伊始,张立峰校长一行先走进公司展厅。在公司董事长李鹏举的陪同下,来访嘉
2025.09.16
为深化检测行业内交流协作,共话数智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9月15日,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安环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文彬、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伍学明、质量负责人、综合管理中心总经理杨官伟等一行11人到访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豫ICP备09000825号-7
客服
微信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电话
13045641560
邮箱
dys@cst.ac.cn
返回